遲馳的歷練與成長

 

香港海洋公園的重頭戲必然是在每年的萬聖節慶典——「哈囉喂」,遲馳就是在2010年——哈囉喂10週年時加入海洋公園當兼職表演者,中間有兩年沒有參與,現為健身教練的他今年也會回去當巡遊演員,做了這份兼職13年,為他帶來不少成長。

回想當初,阿馳小時候已經有表演欲,「我有參加學校的話劇社,在戲劇中我可以當另一個人,擁有完全另一個性格,所以當演員是一件挺舒壓的事,可以調整心情,我都頗享受。我後來也有練舞,都是一些表演類型的東西,差不多就是當『哈囉喂』演員前一兩年就開始跳breaking,去到2015、2016年,我的隊友開始上班時,就沒有繼續下去,大概跳了6年時間。現在就間中會練習breaking的招式,一來以前花了那麼多時間練習就不想浪費,二來有時候當『哈囉喂』演員也要跳舞根底,所以不想太生疏。」

「我那時候看到海洋公園這份兼職,薪酬不俗,便去面試,試試不同演藝工作。一開始當表演者,多都是做鬼屋;除此以外,還有巡遊演員、『街鬼』,亦有一些會在地下滑行的『特技鬼』,還有會在大舞台那邊當演員,有對白,要做戲的那種,表演大致就是這幾類。我近年主要做巡遊演員,這個工種本身沒有舞蹈要求,但就過往而言,每年基本上都會有快閃舞的表演部分,如果懂得跳舞,有機會獲安排一段獨舞的表演,表演機會會多一點,所以有舞蹈根基也就比較吃香。」

 

阿馳最初當「哈囉喂」演員時也很青澀,比較放不開:「首一兩年個人會比較負面,一來在醫院工作的正職本身就很累,二來害羞,不太想放那個能量出來表演,不過慢慢做下來就會覺得其實穿上了戲服,我就不再是我,而是角色,突破了心理關口,後來就比較享受。」由不自在,到享受角色,在這過程中,阿馳除了心理狀態的轉變外,表演又愈見成熟:「剛開始時我是不懂做戲的,就像是一個衣架,穿上了戲服,沒有一個鮮明的性格,也不會就角色有調整,譬如扮演中國殭屍就不會說英文,做吸血鬼不會吟詩作對。以前我不會留意這些東西,就很普通地出來與遊客拍照。」

主題公園是一個充滿歡快空氣的地方,與阿馳當時在醫院的正職很不同,他說:「入醫院是不開心的事,人都是痛苦地進去的,所以在那裡當職員就好像甚麼都做錯,即使很平常地問人拿身分證登記,也會遭人問候全家的對待;在海洋公園,整件事就倒轉過來,遊客進園是求開心的。我穿著戲服裝神弄鬼,就算嘲笑遊人今天樣子很醜,他們都會覺得我很有趣,會感到快樂。因此,初時我會有一種心態轉換的感覺,可以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,把自己解放出來。」

 

一份兼職做了10多年,工作帶來快樂和成功感必不可少,但還有個人成長:「我以前有『藝術家脾氣』,不懂待人接物,跳舞技巧沒有很多,做戲也不太懂,身形很瘦削,與現在差得遠,總之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差。因此,每一年參與『哈囉喂』都算是檢視自己的改變,不論是做戲、跳舞,還是做人有沒有進步。如何見到自己的進步?最明顯的就是剛開始時,資歷尚淺,甚麼都不懂,可能就只有最普通的戲服,如紙紮類型的,但做久了漸漸有個人特色,其他人也知道你有甚麼條件,便有機會為我訂製一套較適合的戲服,所以就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。另一方面見到自己的進步是,我由一開始不起眼的『小薯』,到現在是有點人認識的『老鬼』,會有不認識的人跟我打招呼,知道我是阿馳。」

海洋公園對一般人而言,或許就只是遊玩的地方,但對阿馳來說,這是一個道場,有歷練、有成長,這種快樂不是一個「哈囉喂」晚上的快樂,是改變了人生的快樂。